bet356在线网页版:
“三伏天”是一年中酷暑难当的时段,扬州持续开启“炙烤”模式,连日最高气温突破35℃,空气里像冒着烟。而在这片持续升腾的热浪中,广大劳动者们无惧“烤”验,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用汗水浇灌城市的整洁与便捷、安全与活力,成为烈日下最动人的风景。
热浪中,邗江区近1000名环卫工人始终坚守岗位,用汗水保障市容环境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7月16日,在京华城路与博物馆路交叉口西南侧,记者看到一位环卫工人正倚在保洁车旁吃菜粥。面对记者的疑问,他和记者说,他是邗江的环卫工,来自万杨物业,名叫罗传云。由于午饭11点半之前就吃了,活又重,肚子饿得快,所以爱人又来给自己“加餐”。记者看到,老罗的脸上、颈部和胳膊上满是一颗颗晶莹的汗珠,后背衣服湿成一片。保洁车上一只硕大的水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上面的刻度显示容量为2200毫升,是常见500毫升规格饮用水的4瓶多。老罗和记者说,杯子是一家爱心企业发的,很实用。最近连续高温,饮水量也猛增,平常每天一壶水就够了,最近一天下来要喝两壶。
罗传云和记者说,他凌晨4点多就上路了,首先是对绿杨路至博物馆路两侧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进行清扫,这一遍下来就是2个多小时,然后再转入正常的路面保洁。虽说工作很辛苦,但他很知足,毕竟比在外打工更有“家”的依靠。公司对工人也很爱护,除了给大家足额发放防暑降温费,还发了夏令用品。
“嘀嘀……”7月21日上午10时,随着手机货运APP跳出一条需求信息,货车司机黄惠宾赶紧抢单,转身往自己的4.2吨小货车走去。刚打开车门,车内一股蒸腾的热气便扑面而来。
感受着灼人的热浪,摸着发烫的座椅,看着车厢内的温度计直指75℃,记者不禁疑惑:“驾驶室热得像蒸笼,人怎么受得了的?”
黄惠宾哈哈一笑,系好安全带:“对我们跑货车的人来说,订单就是最好的‘清凉剂’,再热的天也不怕。”说话间,他开启发动机,踩下油门,迅速往订单目的地赶去。
黄惠宾今年50岁,是景区瘦西湖街道堡城村人,1997年退伍后,曾在某企业从事空调维修工作,后企业倒闭,就自己干了。2022年,由于年岁渐长,爬上爬下不灵活,转行开起小货车。 “虽然辛苦,但时间自由,能照顾家里。”黄惠宾说。
“高温天出门必须带足喝的水,还要备好清凉油、人丹等防暑降温用品。”谈起高温天的出门经验,黄惠宾建议。为了预防中暑,他每天除了喝大量的水,回家还要喝一支藿香正气水。
上午10点,烈日当空,扬州东站出租车候客点的地面“白花花”一片,热浪扭曲了视线。“方向盘摸着都烫手!”出租车司机王师傅在等待间隙,大口灌着凉白开,车内空调难掩引擎的灼热。“这天气乘客等车更着急,特别是带着老人孩子的。我们就是城市的‘摆渡人’,再热也得把客人安全、准时送到地方。”
正午时分,骄阳似火,快递员小李载着满车的包裹,在小区楼宇间穿梭。“天是真热!衣服就没干过,但不能耽误别人收货。”他将包裹递给客户后,甩了甩被鬓角滴落的汗水打湿了的签收单。
下午2点,阳光炽烈得仿佛要融化一切。扬州东站旁繁忙的十字路口,一位交警后背的警服早已结出白色的盐霜。“车流多,天热,人也容易急躁。”他站得笔直,哨音响亮,每一个手势都在滚烫的空气里划出清晰的指令。“这身制服就是责任,再热也得守住路口秩序!衣服一天湿透好几次,习惯了。”烈日下,他们如“定海神针”般镇守交通要道,警徽闪耀,为市民开辟平安有序的出行通途。
从晨曦到夜幕,一个个平凡而坚韧的身影,用无声的坚守,保障城市在酷暑中依然顺畅整洁、安全运作。致敬,每一位在高温下奋斗的劳动者!
7月21日,仪征市刘集镇工业园区扬州鼎牌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焊接车间内,机器轰鸣,焊花飞溅。焊工王银东正全神贯注地进行横梁焊接作业。
“这是环形缝焊接,一定要保证气密性和焊缝美观。”他边操作边解释道。焊枪里喷射的火舌温度超过2000℃,工件要达到1500℃以上满足熔点需要,他的工作区域温度超过50℃。“我里面的衣服全是湿的。”
作为刘集镇工业园区的领军企业,扬州鼎牌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是做压力机及零部件生产的企业,产品畅销全国。设备制作的步骤中,有必要进行电焊作业。
为保障操作安全,电焊工人需要穿戴全身防护服,佩戴防尘口罩。焊接是一项要求极高的“精细活”——任何一个小小的气泡、瑕疵,都可能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室外气温逼近40℃,车间内更是热浪滚滚。电焊工们和记者说,手上微微的起伏、呼吸的节奏,都会影响到焊接效果。夏季高温作业时,汗水会流到眼睛里,但为了一气呵成完成一条精细平顺的焊缝,他们往往顾不上去擦拭汗水。
眼下刘集镇工业园区各中小企业正合理调度生产要素,强化防暑降温措施,工人们战高温斗酷暑、抢时间保进度,始终坚守在生产第一线。
7月20日凌晨四点,高邮市卸甲镇尚在一片宁静之中。宁盐高速卸甲段工地上已是灯光点点,人声与机械声交织。
“小苏,降温背心的气打足了没有?水袋检查一下!”在桥梁施工现场,桥梁一队负责人朱宝正关心工人们的开工前准备。被问到的模板安装工苏启辉拍了拍身子鼓胀的橙色马甲,咧嘴一笑:“朱队放心,这么热的天,就靠这‘小空调’凉快呢,肯定检查仔细。”
苏启辉口中的“小空调”,是实施工程单位为工人配备的充气式循环降温背心。连日来的高温天,工地被高温持续笼罩,100多件橙色马甲成了一线建设者对抗酷暑的“盔甲”。
“为了避开一天中最猛烈的阳光,我们调整了工人的作业时间。”宁盐7标常务副经理车友平说,今年酷暑一到,工人们的作业时间就调整为清晨4点至上午10点,下午4点至晚上8点。
上午9点多,阳光已显露出咄咄逼人的气势。车友平沿着初具规模的路基巡查:“这个天气,铁家伙摸着都烫手,站久了鞋底都发软!”
“夏日施工,高温是实实在在的敌人,不能蛮干。”车友平介绍,项目部的防暑降温措施早已到位。
7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宝应县日供水量突破13.9万吨,创下今夏新高。当市民享受着清凉的自来水时,一群“供水卫士”正以汗水书写着责任。
在大昌路管网渗漏现场,58岁的接长华师傅正进行一场精密“手术”。破开20厘米厚水泥层后,他蜷身在一米深的坑道内,双臂在泥水中翻挖。“混凝土层像钢板,泥浆糊住眼睛也得徒手扒。”这位有着20年工龄的老党员说话时,工装已结出盐霜。像这样的“地下战役”,工程部每天要处理8—10起,抢修队按“先急后缓”原则24小时轮值,确保2小时内抵达任意爆管现场。
在39℃的泵房内,机电组的梁超正对备用泵进行人工复检:“报警系统+人工双保险,才能扛住用水量高峰。”
在这场与高温的较量中,宝应供水人用“泥浆裹身”的奉献、“耳畔轰鸣”的专注,织就了城乡供水安全网。正如接长华所说:“听见住户家水龙头哗哗响,再累也值了。”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民生温度超越了气象温度。
,体育注册就送38元